• 入园前,您与孩子做好准备了吗?

    时间:2015/10/26 10:27:00  来源:   作者:   

       每逢3岁左右的孩子进入幼儿园之际,最让家长们担忧的是自己的孩子能否顺利入园,能否在幼儿园快乐、安全地度过每一天。那么,作为家长,究竟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,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,每天高高兴兴地去幼儿园,快快乐乐地回家呢? 

      

    初入园之情绪 

      

    孩子初入幼儿园时,往往会产生恐惧和不安的情绪。不同的孩子因为年龄、个性及适应能力的不同,入园时的表现也不同。 

    一、孩子初入园时分离焦虑的主要表现 

        1、哭闹不止。孩子会不停地哭闹,抓住父母不放,甚至拍打父母;哭闹着要老师抱,而且不肯下来;见谁就让谁帮着找妈妈。 

        2、唠叨不停。孩子喜欢反复念叨同样的话:妈妈,早点来接我!” “妈妈会来接我吗?”“妈妈就来接我吧?”“妈妈吃完饭就来接我吧?”“我要回去!”…… 

        3、生活不适应。孩子的饮食量减少甚至拒绝进食;喜欢东张西望;不敢上厕所,常尿裤子;睡眠不安等。 

        4、不愿交往。孩子变得少言寡语,喜欢独自静坐或站在活动室门口张望。 

    二、孩子初入园时情绪的主要特点 

       1、易外露。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制力差,情绪变化会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,而且习惯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。如不高兴时就哭,高兴时则大笑或者手舞足蹈,愤怒时就瞪眼跺脚等。 

         2、易冲动。这个时期的孩子易冲动,许多因素都会导致孩子情绪的变化。得到新玩具、妈妈离去、新朋友出现……都会使孩子的情绪大起大落。 

       3情绪易受感染。孩子的情绪易受他人的感染,并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。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: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,其他小朋友也会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。这正是孩子情绪受他人感染的表现。 

      

    初入园之准备 

      

    孩子初入幼儿园应做的准备工作是多方面的,包括心理准备、生活准备、语言准备、交往准备等,其中有对孩子的要求,更多的则是家长需要掌握的。 

    一、心理准备 

    初入园的孩子易出现分离焦虑症状,这是孩子顺利入园的最大障碍。那么,作为家长,该如何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症状,帮助孩子充分做好入园的心理准备呢?以下提供7种有效的解决方案: 

        1、渐进的分离 

    开始,家长可以短时间地离开孩子的视线,但要让孩子听得到自己的声音,使孩子产生安全感。以后,离开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。 

    可以这样训练孩子: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玩耍,家长偶尔去关注一下,看看孩子是否安全。时间长了,孩子会逐渐习惯家长的离开。 

        2、少一些理解 

    生活中常会见到这样的事情,当客人问孩子喜欢吃什么时,妈妈立刻就会抢着替孩子回答,根本就不给孩子自己回答的机会。年轻家长总是习惯性地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孩子,不给孩子自我表达的机会。对于即将入园的孩子,家长应少一些理解而要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。例如.当孩子哭闹时,也许是身体不适,也许是需要什么东西,也许是在撒娇,家长不要主观臆断,根据自己的理解立刻作出反应,而应引导孩子自己说出原因。 

        3、改变关注方式 

    把关注的重点从孩子每时每刻的生活需要转向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。有时候,也许家长要刻意改变自己快速反应的习惯,留一点时间让孩子自己走出困境。 

   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,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尝试解决,让孩子从小接受挫折教育;当孩子因刚入园不适应而哭闹不止时,家长也应果断离开,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。 

        4、多与小朋友交往 

    家长要引导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,使其在交往中体验快乐并学会与同伴相处。可以带孩子参加社区活动或安排家庭聚会,让孩子们一起游戏、玩耍,逐渐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。在孩子正式入园前,家长可帮助孩子认识同班的伙伴,以减少孩子入园后的陌生感和不安感,使孩子更容易适应群体生活。 

        5、变换照顾他的人 

    家长可以适当地放手,将孩子交给亲朋好友来照顾,使孩子体会更加广泛的爱。让孩子与更多的成人接触,并与之建立信任关系,孩子会逐渐懂得,除了父母,他的身边还有许多爱他、关心他的长辈。这样做可以为孩子亲近老师,与老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。 

        6、参观、熟悉幼儿园 

    入园前,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幼儿园。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,在老师引导下积极参加生活活动、户外活动、自由活动等,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、玩耍,提前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,使孩子逐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。 

    为孩子报名后,该带孩子去看他的班级、活动室里的玩具、寝室里睡的小床、洗手和小便的地方,再带孩子去院子里看看花草、玩玩玩具等。这样,孩子会对幼儿园有直观的美好感受,这样做能有效地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症状,使孩子在心理上向往幼儿园的新生活。 

        7、端正入园态度 

    孩子初入幼儿园会产生分离焦虑症状,作为家长,也存在着焦虑的情绪,这样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。孩子哭了没?肯不肯吃饭?有没有受欺负?家长的心里满是疑问,进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,而这些不良情绪极易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孩子。这就要求家长端正入园观,消除分离焦虑,要相信孩子的不适应只是暂时的。 

    孩子入园之初,家长也可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,体验幼儿园的生活,配合幼儿园开展一些工作。如用实例或浅显的故事给孩子讲道理、倾听孩子说话、了解孩子在园的活动情况和感受等,这样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症状。 

    有的家长常常骗孩子去幼儿园,送到幼儿园后趁孩子不备,偷偷溜走,这样孩子会大哭大闹。家长应该事先给孩子讲明道理和条件,答应什么时候来接一定要做到,不要让孩子因失望而情绪波动、焦虑不安。 

    二、生活准备 

        1、教孩子独立吃饭 

    家长应教孩子正确使用勺子的方法,如,教孩子左手扶碗,右手拿勺,用勺子盛饭,放到嘴里。教孩子吃一口饭,再吃一口菜。让孩子学会细嚼慢咽,吃完一口,再吃一口,速度要适当,咀嚼时不发出响声。家长要教孩子在咽下最后一口饭菜后,将勺子放在碗里。 

        2、教孩子自己大小便 

    初入园的孩子常会把裤子尿湿或把大便弄到裤子里,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孩子不会独立上厕所造成的。幼儿园的厕所大都是蹲坑式或水槽式,孩子对此不习惯,所以入厕问题是孩子入园后面临的一大难题。 

    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上厕所模拟训练:先在平地上摆两块块砖,使二者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,然后教孩子上、下砖和蹲下、起来的动作。可逐渐增加砖的高度和砖与砖之间的距离。 

        3、教会孩子洗手 

    只要孩子能够把手洗干净(包括手心、手背、指头、指缝、手腕等)则说明孩子已经学会洗手,不必过分关注洗手的先后步骤。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。 

    教你一招 

    家长帮助孩子挽好袖口。 

    打开水龙头,把两手冲湿,擦上肥皂。开始可由家长擦肥皂,逐渐教会孩子擦肥皂的方法。 

    两只手心相对搓,搓出肥皂泡后,右手搓左手背,左手搓右手背。 

    手腕转圈。从手腕转到手背再到指尖,右手同左手动作一样。两手五指分开,手指交叉洗手指缝。 

    将手放地水龙头下,从手心到手背冲洗,左右手不停地搓洗,直到手上没有滑腻的感觉。 

    反毛巾放地一只手心上,另一只手在毛巾上擦手心、手背、手腕,再把毛巾放在另一只手心上擦手。 

        4、教会孩子穿脱衣服 

    首先要给孩子选购方便穿脱的衣服、裤子和鞋,不要仅仅只考虑美观等因素。服装穿脱如果过于繁琐,会给孩子增加很多困难。如果穿脱衣服所需时间较长,那么,孩子在幼儿园常常会落后,这会挫伤他的自尊心。每个孩子都可能有自己穿脱衣服的方法,只要孩子穿得快,穿得好,不必拘泥于一种模式。 

        5、培养孩子的午睡习惯 

    幼儿园作息制度中的午睡,是保证孩子睡眠充足,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。对于没有午睡习惯的孩子,入园之前,家长要尽量按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来安排孩子的睡眠,使孩子逐渐养成午睡的好习惯。 

    三、语言准备 

        1培养孩子主动表达的习惯 

   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从宝宝出生就开始了,所以孩子有时不用说话,仅仅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就能让家长明白他的需要。但当孩子到幼儿园以后,有些表情和动作就难以被老师和同伴理解,以至孩子的愿望得不到满足,使他感到委屈,从而影响孩子上幼儿园的情绪。因此,家长应培养孩子主动表达的习惯 

        2、改掉娃娃腔 

    有的家长喜欢这样对孩子说话:宝宝,快坐下,凳凳在这里,饭饭在桌桌上,宝宝拿勺吃饭饭……”受家长的影响,孩子也逐渐学会了娃娃腔。家长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个模仿对象,家长的语言水平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口语发展。为了收到较好的效果,家长对孩子说话时,要清楚、礼貌、语气温和,尽量做到发音准确,用词恰当,表达有条理。 

        3、训练孩子正确发音 

    3岁孩子的发音器官尚未得到充分发育,常会出现发音错误的情况。如把说成,把说成等。由于语言是通过语音表现出来的,如果发音不正确,就不能正确表达语言内容,当然也就会影响孩子正常的语言交往。 

    孩子喜欢听成人给他讲故事、唱儿歌等,也乐于和成人说话。因此,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教孩子正确地发音。 

        4、鼓励孩子提问 

    充满好奇心是幼儿的一大心理特征,他们往往对周围的新鲜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爱提问,喜探索。有的家长认为,孩子不停地问问题,只是其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表现。其实不尽然,孩子爱提问,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只是一个方面,家长更需要重视的是:孩子问的是什么问题,为什么要问。所以,对于常缠着问问题的孩子,家长要善于发现其主动性和积极性,保护孩子的好奇心,支持孩子的探究行为,这将让孩子受益终生。 

    四、交往准备 

        1、让孩子充满爱心 

    3岁的孩子开始喜欢结交朋友。由于家中没有年龄相近的同伴,他格外盼望与小朋友一块玩耍。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,他们在幼儿园交往中会表现出合群不合群。解决孩子的不合群问题主要在于家长的引导和教育。因此,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,一定要教孩子懂得爱,并学会给予爱。例如,邻居家的小伙伴有了伤痛,要引导孩子在情感上、行动上表示关心与同情。孩子是否具备一颗爱心,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交友能否成功。另外,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,在交往中引导孩子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,了解自己与同伴的差距,学习同伴的长处,与同伴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,体验交往的乐趣,培养互助精神,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。 

        2、让孩子富于同情心 

    孩子3岁以后,如果看见其他孩子遇到困难,就开始懂得作出同情的反应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的同情心逐渐增强。 

    一般孩子表示同情的方式,包括帮助和安慰身处困境的小伙伴,或者将小伙伴的困难转告成人或其他幼儿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交往中体验同伴的快乐与痛苦,从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。 

    如果你和孩子在大街上看到乞讨的孩子,你是否不屑一顾呢?请你伸出爱心之手,尽自己的能力帮帮他们。你还可以拿出零钱让孩子送给那些需要关心的人,用你的实际行动感化孩子! 

        3、让孩子学会分享 

    在幼儿园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: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而争吵不休,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,也不愿分给别人玩。这主要是由于孩子缺乏分享意识造成的。3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,争执甚至打架也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,这些行为大多由于争抢物品而引起。 

    家长应教孩子学会分享,与小伙伴友好地相处。比如,要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分享他们所喜爱的玩具,切忌强迫孩子这样做,也无需向他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。 

      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:你玩一会儿,让他也玩一会儿,你们俩都高兴高兴,不是很好吗?”让孩子感到分享对他不是一种剥夺,而是增添更多更新的乐趣。在家庭中还可以对孩子进行分享训练:孩子手中拿着画册,家长拿来一个玩具,温柔地、慢慢地递给他,并从其手中取走画册。 

    这样通过反复训练,可以逐渐提高孩子的分享意识。 

       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。幼儿从自己温暖舒适、随心所欲的小家,来到幼儿园这个有组织、有秩序的大家庭里, 刚开始时会有一些不适应。但是如果家长和孩子做好了以上准备工作,相信孩子一定能顺利进入幼儿园,并且很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,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培养下,成为一个健康、活泼、大方、受大家欢迎的好孩子! 

    点击下载文件: